熱門文章
-
復(fù)讀學校推薦四川成都 2024-08-16
-
近視能否當兵?體檢如何準備?17條干貨攻略來了…… 2023-01-13
-
速遞!2023年1月四川教育考試月歷新鮮出爐! 2023-01-01
父母很優(yōu)秀,孩子卻是個懶蟲,別讓不自律害了孩子
2019-10-05 | 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 | 分享到:
01
哥哥嫂子是小區(qū)里的模范夫妻。哥哥985畢業(yè),嫂子海歸碩士。他們職業(yè)體面,收入不菲。
可惜,他們的兒子,是個游戲迷。
小侄從小就貪玩。小學時,有嫂子在旁日日督促,成績倒也不差,一直是班里前十。不過去年他升初,嫂子恰好外派國外工作。
這下可好,沒了媽媽的督促,爸爸又經(jīng)常加班,無暇顧及,他游戲迷的本性顯露無疑。
放學回家,先是捧著手機大玩特玩,等來幫忙做飯的奶奶三催四請,才不情不愿地去做作業(yè),然后草草了事,繼續(xù)捧著手機逍遙快活。
沒過幾個月,小學的“老本”吃完了,小侄的成績一落千丈,逐漸掉到了班里的三四十名。嫂子急得團團轉(zhuǎn),卻毫無辦法。
畢竟,山高皇帝遠,任嫂子磨破嘴皮,小侄就是管不住自己躁動的心!
美國前總統(tǒng)羅斯福曾說過:有一種品質(zhì),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。這個品質(zhì)不是天資,不是教育,也不是智商,而是自律。
不自律的孩子,任你智商180,最后也逃不過像《傷仲永》中的主角那樣,泯然眾人的命運。
02
小侄其實特聰明,一二年級的時候,別人背書要半天,他只要看兩三遍;別人算數(shù)想半天,他眼睛一轉(zhuǎn)就算出來了。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。
所以,即使他很貪玩,不想寫作業(yè),嫂子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她覺得,我兒子是學神,為什么要去做學霸干的事情呢?
她也特別不理解學校的老師要強制沒收手機的行為:這個年代,誰還沒有個手機呀?他要是想玩,沒收得再多,他也照樣能玩!
后來,小侄升到四年級的時候,靠小聰明顯然不管用了,成績也慢慢下滑。嫂子開始著急了,對小侄的學習也上心起來。這時候,小侄想肆無忌憚地玩手機,可就沒那么容易了。
她給小侄制定了每晚的時間安排表,天天搬個小板凳坐在小侄旁邊督促他學習,提醒他這會該做什么作業(yè),該讀什么書。
如果小侄拖拖拉拉,嫂子就威脅他:“你要是不完成任務(wù),就別想睡覺了!趕緊的!快做!”
在媽媽的督促下,小侄再不情愿,也只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(wù),成績也慢慢有了起色。
而嫂子看著這種改變的發(fā)生,也漸漸明白:老師沒收手機的用意,和自己360度無死角的督促其實是一樣的,都是希望靠外部的力量對小侄進行“他律”,從而讓小侄慢慢地養(yǎng)成好習慣。
不過,不靠自律而靠管束的小侄,這就像一匹小野馬,有韁繩有鞭子管著的時候乖乖的,一旦脫韁了,就撒歡撒到天南地北去洛,什么學習?不存在的!
03
自律的小孩最省心,自己的目標自己定,自己的時間自己排,自己督促自己好好做事。而不自律的小孩呢,則是一百個糟心,一刻離了大人的眼睛,就不知道跑哪快活去了。
都說自律好,自律是個寶。那么,孩子們的自律是怎么培養(yǎng)出來的呢?
孩子不聽我們的,他們模仿我們
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:全部教育,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(jié)到榜樣上。
要想孩子是個自律的乖寶寶,自己首先要是個自律的好父母。
今年高考,廣西有個雙料狀元轟動全國。南寧理科考生楊晨煜英語數(shù)學雙滿分,總分730分!妥妥的學霸大神,引來了各路記者爭相采訪。
在采訪中,楊晨煜的媽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(jīng)。
楊媽媽認為,家長也要自律,不能把孩子丟一邊,自己在那玩手機。要想教育好孩子,父母言傳身教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。
如果家長天天下班就攤在沙發(fā)刷抖音、打王者,孩子會覺得“憑什么你們可以玩,我卻要苦哈哈地做作業(yè)?”言行不一的父母,說話最沒說服力。
楊媽媽認為:“教育孩子,應(yīng)該在孩子還沒有形成主觀意識時。”所以,楊媽媽在楊晨煜很小的時候就進行了嚴密的“盯梢”式監(jiān)督,教育他勤奮學習,幫助他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而且,楊媽媽的監(jiān)督可不是很多家長以為的:坐在孩子旁邊,自己在那刷抖音的“放羊式”監(jiān)督,而是時時刻刻緊盯著孩子一舉一動的“火眼金睛”式監(jiān)督。
這種監(jiān)督也是一種對孩子的高質(zhì)量陪伴:你認真學習,我認真監(jiān)督你,我們一起,共同讓你變得更好更優(yōu)秀!
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曾說:“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”
只有父母真正做到嚴于律己,讓孩子看到自己為了既定的目標而不斷努力、不斷前進,即使很累很困難,也堅持要完成任務(wù)再休息,這樣才能真的影響孩子,讓孩子覺得:“原來自律的人,好酷好帥氣!”
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的紀律意識。
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能自律的,需要父母在小時候刻意去培養(yǎng)。
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(jié)論:孩子在10歲前,是處于“他律”的發(fā)展階段,還不能完全做到自律。所以在這個階段,孩子需要父母引導(dǎo)制定一些規(guī)則。
小提琴王子劉憲華自曝小時候并不喜歡拉琴,但從5歲開始,他的父母就嚴格要求他一定要每日練小提琴,日日如此,不許懈怠。
這種“他律”一直持續(xù)到了他十一二歲的時候,當時,劉憲華參加了第一個小提琴比賽,從此開始真正喜歡上了小提琴,從“他律”變成了“自律”。
我嫂子就是因為在小侄10歲之前太過放縱,錯過了“他律”的最好階段,沒讓小侄的紀律意識萌芽,之后即使及時補救,也收效甚微了。
我哥從小也貪玩,不過不同的是,我父母從小對哥哥抓得緊,要求他每天回家必須先做作業(yè),做完檢查無誤以后才能玩,不然就要罰站!
后來,哥哥慢慢地變得自覺學習,最后考上了985,還娶了美貌能干的嫂子。
就像上面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的:“所有的習慣都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,全部幫他打好。監(jiān)督過程很痛苦,你要時時刻刻盯著他,但定型以后,后面的路就好走了?!?/span>
讓孩子承諾自律,并適時鼓勵
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,他們有句名言:
“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。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,也要去做。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,才能換來以后的完善。如果總是依賴別人,那么你的一聲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?!?/span>
總是依靠“他律”的孩子,始終難以約束自己,做事往往事倍功半,難有大成就。
要想讓孩子慢慢地從“他律”走向“自律”,承諾是第一步。
心理學名著《影響力》中,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樣描述了承諾的力量:書面承諾比口頭承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有證據(jù)表明,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,它對承諾者的影響就越大。
我哥哥就是這樣借助了“承諾”的力量。
他跟小侄說:“兒子啊,你這樣天天只顧著玩手機,成績退步得很快,我和你媽媽都很擔心。你媽媽一個人在國外,各種不適應(yīng),還要為你的事情操心,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應(yīng)該表現(xiàn)得好一點,讓媽媽省點心?嗯?”
小侄也心疼嫂子,點了點頭。
哥哥接著說:“嘴上說說可不行的,你要寫下來,貼在書桌上,比如寫:我保證,放學后一定先做完作業(yè),再玩手機!然后簽名?!?/span>
小侄照做了,還把這張簽了自己大名的“保證書”貼在了書桌最顯眼的地方。
第二天,哥哥下班回家,發(fā)現(xiàn)小侄又在捧著手機玩游戲,就問他:“兒子,你作業(yè)做完沒有?檢查過了嗎?”小侄用力地點了點頭:“都做完了,在書包里,不信自己去看!”
哥哥半信半疑地翻了一下小侄的作業(yè)!嘿!這小子今天還挺認真!確實做完了,而且準確率還挺高!
哥哥很高興,抱起小侄一頓猛親,然后夸他:“兒子你真棒!你真的有好好按照昨天保證的去做!是個小男子漢了!了不起!”
得了爸爸的猛夸,小侄自然洋洋得意:原來自律的感覺這么爽!之后做起作業(yè)來,也不像以前那么拖拖拉拉的了,總能先做作業(yè),再去玩。
又過了兩個月,小侄已經(jīng)形成了先學習,再娛樂的習慣,偶爾學習到太晚,娛樂項目也就省略了。
期末考的時候,他的成績又回到了前十名,哥哥嫂子都特高興,說這個暑假讓他隨便玩,不用上補習班了!
雖然很多人覺得,自律的人被很多條條框框束縛著,似乎不夠灑脫,不夠自由,可我覺得日本演員山本耀司說得對:
“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。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(xiàn)的更廣闊的的人生,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、有價值的?!?/span>
哥哥嫂子是小區(qū)里的模范夫妻。哥哥985畢業(yè),嫂子海歸碩士。他們職業(yè)體面,收入不菲。
可惜,他們的兒子,是個游戲迷。
小侄從小就貪玩。小學時,有嫂子在旁日日督促,成績倒也不差,一直是班里前十。不過去年他升初,嫂子恰好外派國外工作。
這下可好,沒了媽媽的督促,爸爸又經(jīng)常加班,無暇顧及,他游戲迷的本性顯露無疑。
放學回家,先是捧著手機大玩特玩,等來幫忙做飯的奶奶三催四請,才不情不愿地去做作業(yè),然后草草了事,繼續(xù)捧著手機逍遙快活。
沒過幾個月,小學的“老本”吃完了,小侄的成績一落千丈,逐漸掉到了班里的三四十名。嫂子急得團團轉(zhuǎn),卻毫無辦法。
畢竟,山高皇帝遠,任嫂子磨破嘴皮,小侄就是管不住自己躁動的心!
美國前總統(tǒng)羅斯福曾說過:有一種品質(zhì),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。這個品質(zhì)不是天資,不是教育,也不是智商,而是自律。
不自律的孩子,任你智商180,最后也逃不過像《傷仲永》中的主角那樣,泯然眾人的命運。
02
小侄其實特聰明,一二年級的時候,別人背書要半天,他只要看兩三遍;別人算數(shù)想半天,他眼睛一轉(zhuǎn)就算出來了。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。
所以,即使他很貪玩,不想寫作業(yè),嫂子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她覺得,我兒子是學神,為什么要去做學霸干的事情呢?
她也特別不理解學校的老師要強制沒收手機的行為:這個年代,誰還沒有個手機呀?他要是想玩,沒收得再多,他也照樣能玩!
后來,小侄升到四年級的時候,靠小聰明顯然不管用了,成績也慢慢下滑。嫂子開始著急了,對小侄的學習也上心起來。這時候,小侄想肆無忌憚地玩手機,可就沒那么容易了。
她給小侄制定了每晚的時間安排表,天天搬個小板凳坐在小侄旁邊督促他學習,提醒他這會該做什么作業(yè),該讀什么書。
如果小侄拖拖拉拉,嫂子就威脅他:“你要是不完成任務(wù),就別想睡覺了!趕緊的!快做!”
在媽媽的督促下,小侄再不情愿,也只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(wù),成績也慢慢有了起色。
而嫂子看著這種改變的發(fā)生,也漸漸明白:老師沒收手機的用意,和自己360度無死角的督促其實是一樣的,都是希望靠外部的力量對小侄進行“他律”,從而讓小侄慢慢地養(yǎng)成好習慣。
不過,不靠自律而靠管束的小侄,這就像一匹小野馬,有韁繩有鞭子管著的時候乖乖的,一旦脫韁了,就撒歡撒到天南地北去洛,什么學習?不存在的!
03
自律的小孩最省心,自己的目標自己定,自己的時間自己排,自己督促自己好好做事。而不自律的小孩呢,則是一百個糟心,一刻離了大人的眼睛,就不知道跑哪快活去了。
都說自律好,自律是個寶。那么,孩子們的自律是怎么培養(yǎng)出來的呢?
孩子不聽我們的,他們模仿我們
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:全部教育,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(jié)到榜樣上。
要想孩子是個自律的乖寶寶,自己首先要是個自律的好父母。
今年高考,廣西有個雙料狀元轟動全國。南寧理科考生楊晨煜英語數(shù)學雙滿分,總分730分!妥妥的學霸大神,引來了各路記者爭相采訪。
在采訪中,楊晨煜的媽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(jīng)。
楊媽媽認為,家長也要自律,不能把孩子丟一邊,自己在那玩手機。要想教育好孩子,父母言傳身教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。
如果家長天天下班就攤在沙發(fā)刷抖音、打王者,孩子會覺得“憑什么你們可以玩,我卻要苦哈哈地做作業(yè)?”言行不一的父母,說話最沒說服力。
楊媽媽認為:“教育孩子,應(yīng)該在孩子還沒有形成主觀意識時。”所以,楊媽媽在楊晨煜很小的時候就進行了嚴密的“盯梢”式監(jiān)督,教育他勤奮學習,幫助他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而且,楊媽媽的監(jiān)督可不是很多家長以為的:坐在孩子旁邊,自己在那刷抖音的“放羊式”監(jiān)督,而是時時刻刻緊盯著孩子一舉一動的“火眼金睛”式監(jiān)督。
這種監(jiān)督也是一種對孩子的高質(zhì)量陪伴:你認真學習,我認真監(jiān)督你,我們一起,共同讓你變得更好更優(yōu)秀!
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曾說:“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”
只有父母真正做到嚴于律己,讓孩子看到自己為了既定的目標而不斷努力、不斷前進,即使很累很困難,也堅持要完成任務(wù)再休息,這樣才能真的影響孩子,讓孩子覺得:“原來自律的人,好酷好帥氣!”
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的紀律意識。
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能自律的,需要父母在小時候刻意去培養(yǎng)。
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(jié)論:孩子在10歲前,是處于“他律”的發(fā)展階段,還不能完全做到自律。所以在這個階段,孩子需要父母引導(dǎo)制定一些規(guī)則。
小提琴王子劉憲華自曝小時候并不喜歡拉琴,但從5歲開始,他的父母就嚴格要求他一定要每日練小提琴,日日如此,不許懈怠。
這種“他律”一直持續(xù)到了他十一二歲的時候,當時,劉憲華參加了第一個小提琴比賽,從此開始真正喜歡上了小提琴,從“他律”變成了“自律”。
我嫂子就是因為在小侄10歲之前太過放縱,錯過了“他律”的最好階段,沒讓小侄的紀律意識萌芽,之后即使及時補救,也收效甚微了。
我哥從小也貪玩,不過不同的是,我父母從小對哥哥抓得緊,要求他每天回家必須先做作業(yè),做完檢查無誤以后才能玩,不然就要罰站!
后來,哥哥慢慢地變得自覺學習,最后考上了985,還娶了美貌能干的嫂子。
就像上面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的:“所有的習慣都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,全部幫他打好。監(jiān)督過程很痛苦,你要時時刻刻盯著他,但定型以后,后面的路就好走了?!?/span>
讓孩子承諾自律,并適時鼓勵
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,他們有句名言:
“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。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,也要去做。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,才能換來以后的完善。如果總是依賴別人,那么你的一聲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?!?/span>
總是依靠“他律”的孩子,始終難以約束自己,做事往往事倍功半,難有大成就。
要想讓孩子慢慢地從“他律”走向“自律”,承諾是第一步。
心理學名著《影響力》中,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樣描述了承諾的力量:書面承諾比口頭承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有證據(jù)表明,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,它對承諾者的影響就越大。
我哥哥就是這樣借助了“承諾”的力量。
他跟小侄說:“兒子啊,你這樣天天只顧著玩手機,成績退步得很快,我和你媽媽都很擔心。你媽媽一個人在國外,各種不適應(yīng),還要為你的事情操心,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應(yīng)該表現(xiàn)得好一點,讓媽媽省點心?嗯?”
小侄也心疼嫂子,點了點頭。
哥哥接著說:“嘴上說說可不行的,你要寫下來,貼在書桌上,比如寫:我保證,放學后一定先做完作業(yè),再玩手機!然后簽名?!?/span>
小侄照做了,還把這張簽了自己大名的“保證書”貼在了書桌最顯眼的地方。
第二天,哥哥下班回家,發(fā)現(xiàn)小侄又在捧著手機玩游戲,就問他:“兒子,你作業(yè)做完沒有?檢查過了嗎?”小侄用力地點了點頭:“都做完了,在書包里,不信自己去看!”
哥哥半信半疑地翻了一下小侄的作業(yè)!嘿!這小子今天還挺認真!確實做完了,而且準確率還挺高!
哥哥很高興,抱起小侄一頓猛親,然后夸他:“兒子你真棒!你真的有好好按照昨天保證的去做!是個小男子漢了!了不起!”
得了爸爸的猛夸,小侄自然洋洋得意:原來自律的感覺這么爽!之后做起作業(yè)來,也不像以前那么拖拖拉拉的了,總能先做作業(yè),再去玩。
又過了兩個月,小侄已經(jīng)形成了先學習,再娛樂的習慣,偶爾學習到太晚,娛樂項目也就省略了。
期末考的時候,他的成績又回到了前十名,哥哥嫂子都特高興,說這個暑假讓他隨便玩,不用上補習班了!
雖然很多人覺得,自律的人被很多條條框框束縛著,似乎不夠灑脫,不夠自由,可我覺得日本演員山本耀司說得對:
“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。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(xiàn)的更廣闊的的人生,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、有價值的?!?/span>
【關(guān)注川越微信公眾號,了解更多】